生鮮電商還是一門好生意嗎?
頭頂“生鮮電商第一股”,每日優鮮上市后首份財報并不及格。
其在2021年二季度凈虧損14.332億元,同比擴大321.78%;調整后的凈虧損為8.889億元,同比增長173.17%。
作為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的首創者,每日優鮮先于叮咚買菜登陸資本市場,然而其“出道即巔峰”、開盤即遭破發,此后股價波動式下滑。
截至美東時間10月26日美股收盤,每日優鮮報收3.74美元/股,對應市值8.81億美元;對比發行價13美元/股,股價跌幅超71.23%,市值縮水23.19億美元。
「不二研究」發現,2018-2021年上半年,每日優鮮累計虧損88.34億元;且履約費用高企,其在上市后并未改變虧損換增長的策略。
顯然,前置倉模式并未給出令資本市場滿意的答卷;每日優鮮同時拋出B端新故事,但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和挑戰。
當生鮮電商賽道格局動蕩,在前置倉燒錢消耗戰之后,資本市場還會相信每日優鮮的新故事嗎?
01
破發與燒錢的生鮮故事
每日優鮮的掌舵者徐正被稱為“天才少年”,15歲時因獲得全國奧數比賽第一名而被保送至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。
此后,徐正在聯想集團工作十余年,28歲成為聯想集團最年輕高管,并于2014年創立每日優鮮。
據招股書顯示:其在2015年首創前置倉模式,解決生鮮配送“最后一公里”難題。
創業之初,每日優鮮即獲得來自元璟資本、光信資本、展博創投的5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;此后,其幾乎保持每年一到兩輪的融資節奏,在IPO前共獲得11輪融資,總融資規模超100億元。
據招股書顯示,徐正持股15.3%、管理層合計持股20.2%;老虎環球基金持股12.4%;騰訊持股8.1%。
6月25日,每日優鮮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,發行定價為13美元/股;但其上市首日開盤破發,股價一度暴跌36%,最終收跌25%,一夜之間市值蒸發7.86億美元。
據每日優鮮二季報顯示:在2021Q2,每日優鮮凈收入18.95億元,同比增長40.7%;GMV為23.1億元,同比增長35.4%;總訂單數達2380萬單,同比增長32.2%。
但是,GMV增長的背后卻是虧損持續擴大;上市之后,每日優鮮并沒有改變”虧損換增長”的策略。
「不二研究」發現,今年上半年,每日優鮮的凈虧損已超過2020全年,較去年同期進一步拉大15億元。
據招股書顯示:2018-2020年,每日優鮮凈虧損分別為2.316億元、2.094億元及16.492億元;調整后凈虧損率分別為62.5%、46.3%、25.9%。
2021年上半年每日優鮮凈虧損為20.44億元;其中2021年二季度,每日優鮮凈虧損14.33億元,調整后的凈虧損為8.89億元,虧損同比擴大173.17%。
高額虧損之外,盡管每日優鮮的營收在二季度有所回暖,拉長時間線卻不容樂觀:2018-2020年,其營收為35.47億元、60億元和61.3億元;在2021年一季度營收15.3億元,出現負增長,同比降低9.5%。
拉長GMV的時間線也是同理,其2020年GMV為76.16億元,相較2019年GMV76億元,僅增長1600萬,同比增長不足1%。
此外,2018 -2020年,每日優鮮的經營現金流一直為負,登陸資本市場讓其“回了一口血”。
截至2021年6月30日,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、限制性現金和短期投資為34.273億元;在IPO前,截止2020年12月31日,這一數據僅為18.4億元。
在「不二研究」看來,每日優鮮上市后并未改變“虧損換增長”策略,仍然依靠資本輸血來維持公司運營。盡管IPO暫緩現金流危機,但在其“燒”出一定規模、走通盈利模式之前,資本市場是否會持續買單呢?
目前來看,每日優鮮上市后的股價跌跌不休,或許正是投資人在用腳投票。
02
前置倉模式不靈了
生鮮電商是一門燒錢的生意。
作為生鮮移動電商平臺,每日優鮮主要采用前置倉模式,它的錢“燒”在哪里了呢?
所謂前置倉,即將倉庫設在離消費者1-3公里的地方,以便其在下單后實現“即時達”;其優勢在于配送快、品控較優,但弊端同樣明顯:模式過重、擴張較慢和成本太大。
截至2021年6月末,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數量為625個,總倉面積約為20.83萬㎡;而其在2019年前置倉數量為1500個,不到兩年,前置倉數量縮減一半以上。
在「不二研究」看來,高企的前置倉履約費用,或是每日優鮮盈利“造血”的最大難點。
2018-2021年上半年,其前置倉履約費用分別為12.39億元、18.33億元、15.77億元、9.81億元。
對比同期的凈收入粗略計算,其履約費用率從2018年的34.94%,逐步降低2019年30.54%、2020年的25.72%,在2021年上半年回升至28.65%。
與此同時,每日優鮮的多項費用在大幅提升;官方解釋稱,由于IPO后基于股票的薪酬增加、加大居民區目標廣告投入等因素。
今年上半年,每日優鮮的一般和行政費用、技術和內容費用、銷售和營銷費用,分別為4.83億元、4.89億元、4.72億元,同比增長243.51%、163.06%、98.61%。
僅在2021年二季度,三項費用分別為3.96億元、3.94億元、3.05億元,同比上升高達574.22%、371.17%、118.97%。
「不二研究」發現,今年上半年,上述三項費用合計約14.44億元,同期的凈收入占比高達42.16%。數倍增長的各項成本費用,正在進一步蠶食每日優鮮的利潤空間。
2018-2021年上半年,每日優鮮的毛利率分別為8.6%、8.7%、19.4%、12.3%及7.5%。
對于毛利率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13.8個百分點;每日優鮮財報中表示,主要由于給顧客折扣、優惠券和獎勵增加。
面對履約成本及各項費用的雙重擠壓,每日生鮮的前置倉模式似乎不靈了。
在「不二研究」看來,生鮮本身是高損耗、低毛利的品類,且因前置倉過于貼近C端而導致復用率較低,純粹用規模來提升利潤并不現實。
每日優鮮必須在規模擴張的同時,優化履約成本及各項費用,才有可能避開虧損換增長的“怪圈”。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挑戰。
03
菜市場“二房東”難破局
據艾媒數據《2016-2021年中國生鮮市場規模及預測》,2020年我國社區零售市場規模達到11.9萬億元,生鮮零售達到5萬億元,其線上滲透率僅3%左右。
或由于較低的電商滲透率,生鮮電商賽道吸引各路資本押注,其入局者越來越多。據企查查數據顯示,2021年1-10月生鮮電商賽道共有5起融資。
在生鮮電商“后半場”,前置倉模式已略顯疲態。
招股書顯示,2018 -2020年及2021一季度,每日優鮮在小程序與 App 合計有效用戶為 510 萬、720 萬、870 萬和790萬;另據極光《2021年Q2移動互聯網——行業數據研究報告》顯示,在2021年6月,每日優鮮的月活用戶為666.7萬。
不難看出,在前置倉模式下,每日優鮮C端用戶增長乏力、增長速度逐漸放緩。
此外,2020-2021上半年,每日優鮮的客單價分別為94.9元和96.1元;2018-2020年,其有效訂單量,分別為0.32億、0.59億和0.65億。
一位電商業內人士向「不二研究」表示,前置倉模式對于人口密度、消費者收入水平都提出很高的要求;每日優鮮的平均客單價達到近百元,這一消費門檻很難復制到下沉市場。
每日優鮮進入16個城市花了7年時間,對比去年7月成立的美團優選,據美團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,截止今年3月31日,美團優選已完成全國2600多個市縣覆蓋,估計訂單量在2500萬件/天,客單價在7元左右。
面對增長乏力的前置倉模式,為了尋找新增長點,每日優鮮開始發力B端,提出“即時零售+智慧菜場+零售云”的概念。
財報顯示:每日優鮮業務包括按需分布式小倉庫(DMW、前置倉)、智能生鮮市場、零售云服務業務。
截至2021年6月底,每日優鮮已與全國15個城市的58家菜場簽約,并在其中11個城市的34家菜場啟動運營。
從收入貢獻來看,DMW及前置倉仍是每日優鮮的營收主力,在今年上半年貢獻33.47億元,凈收入占比高達97.73%;而智能生鮮市場、零售云服務兩大業務合計收入僅數千萬,凈收入占比不足3%。
于每日優鮮而言,布局B端依舊困難重重。拋開激烈的行業競爭不論,更為重要的是,從To C轉型到To B,業務邏輯差異巨大,極度考驗企業的管理能力及長期戰略定力能力。
在破發災難、市值重挫之后,每日優鮮的To B新故事,能否重新打動資本市場;或許首先需要用業績說話。
04
生鮮電商還是一門好生意嗎?
萬億生鮮市場或是電商的最后一篇藍海。
行業想象力之外,由于生鮮具有高頻剛需的特質,吸引無數入局者前赴后繼。
硬幣的另一面,因其高投入、高損耗、低毛利等特點,導致生鮮電商“九死一生”。
互聯網巨頭也頻頻布局,但并未形成寡頭效應,或黯然離場或燒錢堅守,生鮮電商的市場格局仍處于動蕩之中。
作為前置倉模式的開創者,從理論上講,每日優鮮或可模仿京東,在一定規模后實現盈利。
現實卻并非如此:生鮮本身是高損耗、低毛利的品類,且因前置倉過于貼近C端而導致復用率較低,純粹用規模來提升利潤并不現實。
每日優鮮的處境也頗為尷尬:其前置倉數量已經銳減,也難逃虧損換增長的“怪圈”;B端新故事雖然宏大,但遠不能撐起營收;想要維持公司運營,依然只能依靠資本的持續輸血。
拋開“生鮮電商是否還是好生意”的爭論,每日優鮮首先需要活下去。畢竟,“生鮮電商第一股”頭銜雖好,但不能續命。
最近,小天的盒馬X會員到期了,但他決定不再續費會員?! ⌒√旄嬖V鋅財經,他是在一年之前開通的盒馬會員。當時也是在現場工作人員的游說之下...
2022-11-12 標簽: 盒馬疫情三年,線下零售是受影響最大、最深遠的業態之一,但大家對于零售連鎖形態的探索卻始終在進行。從便利店、購物中心,到生鮮連鎖、團購、各...
2022-11-07 標簽: 折扣牛 社區零售1幾乎所有的硬折扣店都靠簡單和規模取勝。德國的阿爾迪就是硬折扣的典型代表,正是靠著簡單和規模雄霸市場。與之相比,國內出現的折扣店更是五...
2022-11-06 標簽: 折扣店當時,光打樣就打了20多次,員工們都已頭頂冒煙,說這個不行,太累了……直到現在,海邵萬生商貿有限公司三陽食品廠執行董事、總經理葛颋,都...
2022-11-06 標簽: 盒馬 零售免費加入讀者群